2011-6-4 13:31
ringshop
兩岸文化盛事 《富春山居圖》台灣聯展
兩岸文化盛事 《富春山居圖》台灣聯展
[url]http://www.cdnews.com.tw[/url] 2011-06-04 13:25:35
兩岸的民眾應該都知道《富春山居圖》合璧展出的寓意,也都盼望這種寓意能盡快轉變為現實。
閻光濤/整理
中評社特約評論員王名舟4日發表評論文章指出,海峽兩岸最近的新聞大事,是合辦傳奇名畫──黃公望《富春山居圖》在台灣聯展。這是一件由中共國務院總理溫家寶於去年3月全國兩會記者會上面對海內外媒體有感而發的一段話,經兩岸收藏界及各方熱心人士鼎力促成的文化盛事。《富春山居圖》歷經六百多年風雨及戰亂,有一半的時間被分隔收藏,如今終於在台北故宮博物院重新合成一體,從6月1日開始展出。這的確是一件很有意義的事情。兩岸民眾由此能夠站在同一處欣賞一幅被歷史割裂的圖畫,在心中構思出古代富春江上美麗的山川水景。
一幅660年前古人手繪的山水長卷,它的作者怎麼可能料到在他身後能衍生出那麼多宛轉曲折,折離分隔的感人故事呢?這無疑是歷史捉弄的悲喜劇。這種悲喜劇在世界歷史的長河中常常發生,一方面顯示歷史無情,一方面又表示它恩情浩蕩。台北故宮博物院長周功鑫將這種超脫的歷史境界解釋為:“黃公望的富春山居圖是中國藝術史上名品中的名品,就連清朝乾隆皇帝都沒有福氣看到這幅畫的全貌,(如今)民眾有幸看到這幅巨作,是何等大福氣。”
是的,欣賞這幅畫的全貌是一種福氣。然而,這福氣除了來自歷史,還有中華兒女對祖國統一願望的強烈感情。是兩岸中華兒女共同熱情地推動《富春山居圖》合壁展覽成功。換句話說,就是《富春山居圖》合壁成功,寓意著兩岸同胞深切期盼祖國統一。
大陸方面為促成此事最先行動。從上世紀90年代,浙江省就有人開始謀劃海峽兩岸《富春山居圖》合璧。2008年,藏有《富春山居圖.剩山圖》的浙江省博物館聯繫台北故宮博物院,試圖就合璧展出之事進行直接協商與會晤。去年兩會之後,6月初浙江省省長呂祖善訪台,表示浙江願將《剩山圖》拿到台灣與《無用師卷》合併展出;之後再請台北故宮博物院將藏品拿到大陸合璧聯展。這一提議很快得到台灣方面響應。從去年8月到今年1月,台北故宮博物院先後三次派人來大陸洽商,最終確定將於2011年6月1日在台北故宮博物院進行“山水合璧──黃公望《富春山居圖》特展”。
有人在縱論中國歷史時,喜歡用《三國演義》的卷首語“話說天下大勢,分久必合,合久必分”來說明中國五千年來國土爭奪,分合闔捭是一種歷史縱向演進的常態,正所謂“周末七國分爭,並入於秦。及秦滅之後,楚、漢分爭,又並入於漢。漢朝自高祖斬白蛇而起義,一統天下,後來光武中興,傳至獻帝,遂分為三國。”雲雲。然而,中國歷史的最近的一次分裂,發生在上世紀40年代以來的國共內戰,延續至今造成台海分隔,時間跨度轉眼也已經60多年。當這種割裂中國歷史的悲劇進入到廿一世紀後,人們看到兩岸分裂的現狀不斷遭受外強侵擾和欺侮,成為民族的恥辱,因此要求早日結束分裂。
依據坊間的傳聞,最早推動兩岸統一的努力從上世紀50年代就已開始。60和70年代國共兩黨都有過私下秘密接觸。章士釗、曹聚仁和陳立夫都曾經從香港穿針引線,替兩岸最高領導人希望達成內戰和解促成國家統一傳遞秘密信息。這些傳聞雖然無法證實,但至少清晰地告訴了我們,內戰爭鬥的雙方已經不希望看到國家長期分裂了。
文革結束後,1979年1月1日金門炮戰停止,葉劍英發表《告台灣同胞書》,代表大陸政府宣布爭取和平統一祖國的方針。從那時起,台灣海峽開始出現和平氣氛。在台灣島上,蔣經國從1987年11月放開台胞赴大陸探親,讓失散了三十多年的國民黨老兵一波波湧向大陸的機場和港口,將思念親人的淚水撒到大陸土地上。仔細回想那時的情景,在兩岸民眾抱頭痛哭的時候,兩岸當局領導人心中何尚不也是一同在痛苦與欣慰的邊緣掙扎。
如果中國歷史中沒有1940年代的內戰,中國應該自八年抗戰結束就是統一的;如果蔣經國之後沒有台灣島內台獨勢力搗亂和外國干預,兩岸的統一進程或許在今天已經達成。然而,歷史就是歷史,我們不能強求它,也不必怨恨它,因為那是客觀的存在,不可否認的事實。我們要做的,就是面向將來,努力讓國家不再分裂,早日達成兩岸的回歸統一。這是歷史唯物主義。就象將黃公望的《富春山居圖》合璧展覽一樣,把山河拼接到一起,讓它以一幅完整的畫面公之於世,把完整的山河獻給兩岸人民。
很有幸,當《富春山居圖》在台北展出的第一天,台灣當局領導人馬英九先生發來了賀電預祝合璧特展成功。這封賀電雖然只是寥寥數字,但我寧願認為這是兩岸領導人正在進行心靈深處的交流,是馬先生不願看到祖國山河破碎的良心表露。溫家寶表達深情與願望在先,馬英九呼應與祝福在後,這就是希望。這希望如果得到的圓滿,能讓兩岸民眾皆大歡喜。
兩岸的民眾應該都知道《富春山居圖》合璧展出的寓意,也都盼望這種寓意能盡快轉變為現實。